她自幼喜歡繪畫,十五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,先後師從吳鏡汀、徐燕蓀、吳光宇等名家習畫。 她天資聰慧,勤苦好學,畫風尤受仇英、陳老蓮的影響,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。,
人物簡介
王叔暉 ( 1912.8 -1985.7 )字鬱芬,祖籍浙江 紹興,生於天津,是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 畫家。1949年參加工作,曆任出版總署美術科員, 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美術室圖案組組長,人民美術出版社 連環畫創作組組長、專業畫家。1976年退休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曾任中國 美術家協會第二、第三屆理事。擅長工筆重彩人物畫。中國畫作品有《夜宴桃李園》;連環畫作品有《 孔雀東南飛》和《 西廂記》等,《西廂記》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一等獎 。
藝術創作
王叔暉作畫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,繪畫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誇張,線描健勁有力,落墨潔淨,設色明豔清雅,一掃明清以來的頹廢畫風,開一代新氣象。王叔暉學古不泥古,用她的話講就是:“繞開道,走自己的路”。同時,她也沒有拒絕西方的繪畫經驗,合理的吸收了比例、解剖、透視等創作技巧。尤其在整體價值取向上,她追求的是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,在“盡精微”的工筆重彩畫中追求“致廣大”的生動氣韻。這使王叔暉成為當代工筆重彩畫的一代宗師。
其作品有連環畫《孔雀東南飛》、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、《生死牌》、《楊門女將》,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、李清照、花木蘭等,晚年以《紅樓夢》人物創作為主。其代表作《西廂記》所贏得的聲譽遠遠超出了國界,《西廂記》特種郵票的發行,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。對王叔暉,著名畫家潘茲是這樣評價的:“王叔暉 是老一輩著名的女畫家,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以工筆重彩形式從事連環畫創作,對連環畫藝術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的一位。她的《西廂記》運用極其嫻熟的傳統的技法,細膩而生動地刻劃了人物的形象,再現了這個千古傳誦的愛情故事,稱得起是一部劃時代的傑作,是可以和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名劇百世並傳的……中國連環畫史將永遠記載她的創辟之功和這部代表作品。”
T82《西廂記》郵票的創作,動議產生於1979年,完成於1980年底,1983年2月發行,而王叔暉的第一部《西廂記》彩色連環畫,是在1954年畫的,前後曆時近30年。
1953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婚姻法公布之後,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《西廂記》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。選擇這一題材當然有配合宣傳的意思,但當時大概任何人都沒有想到,一年後問世的這部連環畫,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。專家評價這套16幅本的《西廂記》連環畫特點是:人物形神生動,環境充滿詩情畫意,色彩典雅端麗,線條流暢剛勁。為畫這組作品,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,也投入了自己的豐富情感。10年之後,這部作品榮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“繪畫一等獎。”

1957年,王叔暉再次提筆,創作了128幅本的白描連環畫《西廂記》。如果說前一次畫《西廂記》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,那麽這一次創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。然而,“文革”時,這部作品被判為“毒草”,118幅繪畫原稿被銷毀,唯存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0幅。
1979年初,《西廂記》重印本發行,與第一版一樣,印數在10萬冊以上,至今已成為連環畫收藏者尋覓的珍品。
1981年第一期《中國畫報》將16幅本的工筆重彩連環畫《西廂記》全部刊出,大受歡迎。
1979年第四屆全國文代會期間,王叔暉接受劉碩仁代表郵票發行局的邀請,答應創作《西廂記》郵票。她考慮,雖然仍是畫仕女畫,但專為郵票而作還是第一次,計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,決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。
果然,王叔暉如期完成“驚豔”、“聽琴”、“佳期”和“長亭”4幅郵票圖稿。這4個場景在原來的16幅本連環畫中都曾出現過,考慮到郵票的特點和局限,人物都盡量放大,占了畫麵的主要位置,同時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場景。
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:一位音樂家曾向畫家指出,16幅本《西廂記》中“聽琴”一幅有個小小錯誤:張生彈琴右手用了食指撥弦,其實應該用中指。這一提醒,王叔暉在心裏記了多年,終於在這次再創作中得以改正。
等1983年《西廂記》郵票發行這一年,王叔暉已71歲高齡。
《50年精品連環畫鑒賞》(段錫編著,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)說:“《西廂記》繪畫技法嫻熟,線條流暢,折轉自然,飄灑俊逸,若金絲銀線,絲絲入扣。人物形象刻劃生動細膩,情感關注,設色淡雅素靜。特別是鶯鶯高聳的發髻、鵝蛋般的臉形、飄灑的衣襟;張君瑞樸實的相貌、誠實的品格、對鶯鶯的癡情都令人難忘。環境、庭院畫法嚴謹、規範、透視比例準確……這些,都成為後生學習研究、臨習的楷模,也是王叔暉繪畫藝術的風格特色。”
仔細想想中國曆史上那些弱女子們,像孟薑女、劉蘭芝、祝英台、崔鶯鶯、林黛玉等,都是為自己的真實生命在笑,在哭,在愛,在恨,在生,在死,王叔暉為她們請命,為她們造型。無論是千金小姐還是丫環仆人,在王叔暉的筆下都充滿著人的尊嚴。
王叔暉畫出了“雖是照人的明豔,卻不飛揚妖治;是低眉垂袖,瓔珞矜嚴”的東方女性美,那是充滿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。王叔暉以女兒之身,深刻體驗了中國婦女的深重苦難和神聖悲憤,經過自己感情世界的熱烈燃燒和提煉,冷卻成一種思想,一種情懷,一種品質,而超凡入聖。
她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,優雅恬靜,境韻悠長。崔鶯鶯清麗文秀、脈脈情深,紅娘機敏善良、情趣盎然,張生癡心一片、如醉如迷,都通過她流暢、細密的線條,色勒出傳神的形態、動作、表情。而充分表達出來人物個性鮮明,生動形象,活現於畫中,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,讀後久久不能忘懷。(人民網>>書畫>>畫家畫廊>>流派透視)
王叔暉先生是我國傑出的工筆畫家,同時也是一位享有盛譽的連壇女將,一部連環畫《西廂記》名震大江南北,榮獲第一屆連環畫創作一等獎。王叔暉先生下筆工細、恬靜、穩紮穩打。線描一絲不敬,背影無不精心營造,具有中國畫中工筆白描的特點,用得多為被稱之“吳帶當風”的壯葉描。她的作品“戲味”較濃,看她的畫,就像在欣賞一出戲。先生筆下的女主角總是那麽溫柔端莊,美麗聰穎,但身邊總是糾結著一些阻礙勢力。如《西廂記》中的崔母,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中的祝員外,《孔雀東南飛》中劉蘭芝的兄長等,通過對他們這此配角的刻畫,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堅貞、節烈。同時,王叔暉先生又對一些暗中給予主人公幫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動的刻畫,如《西》中的紅娘,《梁》中的銀心等,既不孤立主角,同時又能在故事情節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,她們身上的戲味也青海省 。王叔暉先生最擅長表現具有中國古典氣質的女性。她筆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麗的善良的特點,同時又賦於忠貞剛烈的個性。先生最擅長表現與描寫具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,表現悲劇,但不失浪漫色彩,《西相記》,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、《孔雀東南飛》、《生死牌》是其畫風的典型代表。先生同時還擅長描繪傳說的巾幗英雄,如《楊門女將》中的穆桂英,《木蘭從軍》中的花術蘭等,縱觀先生作品,堪稱北派細筆連環畫的典型先生作品,堪稱北派細筆連環畫的典型代表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